武威市,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的"武功军威"而得名,位于甘肃省中部,河西走廊的东端,东临省会兰州,西通金昌,南依祁连山,北接腾格里沙漠。武威古称凉州、雍州、雍凉、姑臧、休屠、西州,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;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、后凉;隋末时期的大凉;唐末时期的温末、六谷吐蕃;西夏时期的齐国、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。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"丝绸之路"要冲,河西四郡之一。河西四郡,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,即武威郡、张掖郡、酒泉郡、敦煌郡。

摄于2017年1月31日。
这是武威南城门,又名昭武门,是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绩所建。始建于隋朝,明代重修,原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,造型古朴雄伟。及至近代,原城墙、城门均已损毁,唯有南城门楼还遗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。1999年,武威地方政府重修武威南城门楼,于2002年3月5日竣工。新建的南城门楼通高39.6米,风格为仿明建筑,在门洞顶部平台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,全部用青砖包砌,既不失传统的造型风格,又比过去旧楼更加高大壮观。
凉州七里十万家,胡人半解弹琵琶。

摄于2017年1月31日。
凉州城外少行人,百尺峰头望虏尘。健人击鼓吹羌笛,共赛城乐越骑神。
武威天梯山石窟
天梯山石窟,也称凉州石窟,俗名叫大佛寺,又叫广善寺,现在是国家AA级景区。
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祁连山由东南向西北分支的一条山脉上,地处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,面临黄羊河水库。始开凿于五凉时期的北凉,距今约1600多年,以“通一线于广漠,控五郡之咽喉”而闻名于世的武威,是中国与西域经贸、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,而天梯山石窟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、融合的产物。
凉州石窟开凿后,西域高僧纷踊前来,昙tán无谶chèn来凉后,住锡石窟寺,译经说法,凉州一时佛名远扬,至北魏时这里的佛教艺术达到鼎盛。特别是北魏建立后,从凉州迁宗族吏民到平城(今山西大同),其中凉州高僧昙曜yào亲自主持开凿云冈石窟,使凉州的佛教艺术对内地石窟产生深远影响。与此同时,西遁高昌的北凉流亡政权,将凉州佛教随之带入西域,对新疆石窟也有过一定影响。它对同时期周边或更远地区的石窟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蒙。因此,在当今史学界享有“石窟鼻祖”、“石窟源头”之称。史学界许多专家认为天梯山石窟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石窟,它同敦煌莫高窟、麦积山石窟一样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。
天梯山石窟在北魏、隋唐、西夏都开凿过,到明清时最为壮观宏大。明朝(重修凉州广善寺)碑铭记载:“诸佛之龛,二十有六”,洞窟分上、中、下三层,最高处离地面60米,由于洞窟的崖壁是石质很不坚实的红砂岩,历经风剥雨蚀,加上两次大地震,坍塌更为严重,许多洞窟掩埋于地下,令人惋惜,到解放初,仅剩18个窟。洞窟内有北魏、隋、唐、西夏、汉、藏文字的写经等,它是研究我国宗教史、民族史、民族交往、古代语言文学、古代艺术方面极为重要的宝贵史料。窟内保存有塑像40多尊、壁画近200平方米。在1958年,当地政府和人民在修建黄羊河水库时,天梯山石窟窟址属淹没范围,为了抢救这些文物,除沿山而凿的第13号窟(大佛窟)外,其余洞窟中的佛像、壁画、经卷装入木箱,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所保存。
天梯山石窟现存18个洞窟,主体建造大佛窟开凿于盛唐时期,窟内石胎泥塑的如来坐佛高28米,这在国内是罕见的,大佛左右两侧有迦叶、阿难、普贤、文殊、广目、多闻六尊造像,神态逼真、形态各异、塑造精致。景区依托秀美的黄羊河水库,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。——摘录自景区介绍牌上的文字

自武威市区开车前往天梯山石窟,大约1个多小时就到达目的地了。天梯山石窟入口。

已经封闭的石窟。







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石窟。见到这尊大佛,我不由得惊呼,太震撼了!好在这里来的人不多,可以尽情地欣赏。我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天梯山石窟大佛。

1958年,由于在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,灌溉下游万亩粮田,为了保护文物,甘肃省政府决定对洞窟内部分文物搬迁保护,除大佛窟外,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洞窟内49身塑像、100多平方米的壁画及25箱残片均搬迁至省博物馆保存。

天梯山石窟对面的黄羊河水库。

摄于2018年3月
天梯山石窟陈列馆。

摄于2018年3月24日
现存放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天梯山石窟佛像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
2018年3月24日摄于甘肃省博物馆。
甘肃省博物馆天梯山石窟佛像。

网上搜索的一张照片。
漠漠青冥不可梯,梯山高出辟层蹊。朝天有路风云合,隐雾何人竹不栖。玉塞万年凭作障,泉源六出各成溪。振衣千仞曾寻梦,一览青川绿树低。——清·张昭美《天梯山》
武威白塔寺
白塔寺,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,即东部幻化寺,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(白塔寺、莲花山寺、海藏寺、金塔寺)之一。


凉州会盟。公元一二四七年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•贡嘎坚赞(简称萨班),应蒙古汗国皇子阔端的邀请在凉州白塔寺成功地举行了历史性的“凉州会盟”,产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《萨迦班智达至蕃人书》,进而实现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行政管辖,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,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“凉州会盟”是承继民族传统友谊,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壮举,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祖国历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,在中华民族统一、融合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彪炳千古的民族团结之碑、和平统一之碑。白塔寺作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和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,在中央、省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关怀支持下,经过数年建设,寺内白塔耸立、巍巍壮观,园林建筑日臻完善,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
萨班和阔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,以统一大局为重,共同促成了这一民族团结盛事,他们在祖国大一统的历史上功昭日月、名垂千古。为了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,筹资建成了“凉州会盟”雕塑,以示永久纪念。中共武威市凉州区委 武威市凉州区人们政府 二00七年九月——摘录自雕塑下的介绍文字


萨迦班智达像。萨班(1182--1251) 是萨迦教派的第四代祖师,出生于后藏萨迦王室,自幼受严格的释典、经学教育,曾投名流释迦室利为师,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,号称萨迦班智达。他一生有很多著述,《萨迦格言》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。

萨班灵骨塔遗址。公元1247年,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应蒙古汗国西凉王阔端来凉州会晤,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,萨班在寺中卓锡弘法达5年之久,于公元1251年圆寂。阔端建修白塔以珍藏灵骨舍利。此塔元末遭兵燹xiǎn被毁,明清时期曾两度重修,后于1927年毁于凉州大地震,现仅残存高5.4米、边长14米遗址。
1999——200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,对白塔寺遗址进行考古挖掘。清理出元、明两代塔台、塔基和清代重修塔院残存遗迹。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、佛经残卷、擦擦以及大量的瓷器残件。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明宣德五年《重修凉州白塔志》、六年《建塔记》及清康熙二十一年《重修白塔寺塔院碑记》,是研究白塔寺历史的重要实物。2001年5月,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。
白塔寺遗址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重要寺院,也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。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、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。下一步将完成白塔寺大遗址保护和白塔寺考古公园建设。——摘录自景区介绍牌上的文字



白塔。

萨迦格言——即使明晨就要死去,今天仍要坚持学习;虽然今生成不了学者,但知识仍归来世已有。
萨迦格言——虽有本领有胆量,没有智慧难成就;虽有金银和财物,没有福气难保全。

萨迦格言——只要是知识渊博的学者,自然会有人汇集在你周围;只要是香气四溢的鲜花,自然会有成群的蜜蜂飞来。
萨迦格言——性格过于耿直者,对人对己都无益;树直造人砍,箭直易伤人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塔寺内有许多小牌,上面书写着萨迦格言,当读到那些格言时,感觉受益匪浅,后来通过网络搜索,又拜读了萨班的许多格言,犹如醍醐灌顶。


摄于2018年3月。
会盟桥。
武威鸠摩罗什寺
凉州在佛教东传的历程中,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其中很多佛经传播和翻译者与凉州有关,但是关系最密切、又最负盛名的就是鸠jiū摩罗什。
鸠摩罗什(344—409年),中文译名童寿,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(鸠摩罗什、真谛、玄奘和不空),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深入地用汉语传播佛经的人。他的父亲是天竺(今印度)人,母亲是龟兹(今新疆库车)人,他从小研究佛经,造诣很深,龟兹王奉为国师,罗什在西域诸国声望极高。
公元381年,佛教高僧释道安和鄯善王、前部王劝前秦王苻坚迎鸠摩罗什入辅中国,恰好苻坚也有用兵西域的意图,于382年派骁骑将军吕光、陵江将军姜飞等率兵七万,进军西域。386年,吕光东归,带鸠摩罗什到凉州。因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,又被部属杀害,吕光遂建立后凉国,定都姑臧。从此,鸠摩罗什就在凉州讲经,大兴佛教,客居达十七、八年之久。
403年,后秦姚兴灭后凉,迎罗什到长安,以国师的礼节相待,并把罗什请到西明阁、逍遥园翻译佛经。罗什对佛经很有研究,又通晓汉语,所译经约七十多部、三百余卷,比以前的译本更加准确无误,在长安就有800多人跟随他学习翻译佛经,所以很多都流传后世,对佛教传播有深远的影响。鸠摩罗什生前曾发誓说:“如所译经典无误,死后焚身舌不烂。”并留下遗嘱,死后将他的舌头葬于姑臧。409年鸠摩罗什逝世,凉州人民为了纪念他,在姑臧修建了鸠摩罗什塔,并尊遗愿将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埋葬于塔下。

摄于2013年11月11日
鸠摩罗什寺座落在武威城北大街西侧,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后凉(386—403年)。


摄于2013年11月11日


摄于2013年11月11日
鸠摩罗什塔,虽历经重修,现在仍高高矗立在寺院内,是武威五凉文化遗存之一。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。
武威文庙
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(西元1439年),历经扩建,规模庞大,号称"陇右学宫之冠"。

桂籍殿。摄于2013年3月24日。

摄于2016年1月22日。
文昌宫桂籍殿外柱楹联:辉腾杏坛桃李满天下;籙lù传桂籍贤才遍走廊。
大门楹联:扬纪聚精戴匡翰斗;籙lù检金函衡平玉枢shū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



万世文宗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桂籍殿过殿上面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牌匾。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。
桂籍殿左右设东西二庑和牛公、刘公二祠;殿后为崇圣祠。进入文昌宫山门,有一座高大的过殿,其门侧楹联为:文壁突成天作柱;灵光摇耸笔为椽chuán。
文昌宫主要是读书人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,有文昌帝君塑像一尊。因为文人榜上题名亦称“月中析桂”,因此文昌殿也称“桂籍殿”。
文昌宫东西两廊各有一副楹联,东廊楹联为:汉简夏碑人文荟萃;唐铭魏窟天马腾飞。西廊楹联为:东壁图书西园翰墨;南华秋水北苑春山。

摄于2016年1月22日。

摄于2016年1月22日。
幽静。

摄于2016年1月22日。
雪后的文庙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戟门,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,充当圣殿的守护之用。戟门外柱楹联:读书乐为善最乐他乐非乐;创业难守成更难知难不难。
大门楹联:觉世牖(yǒu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"牖")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;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鳞凤莫喻圣人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武威文庙大成殿。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,是供奉孔子画像牌位和每年例行祭孔的地方。大成殿外柱楹联:量合乾坤明参日月;学兼中外道贯古今。
大门楹联:德冠生民朔地辟天开咸尊首出;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。
大成殿东西两廊各有一副楹联,东廊楹联为:春发其华秋结其实;业精于勤行成于思。西廊楹联为:龙腾翰海凤翔玉宇;春满梯山华漫凉州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大成殿门上的横匾。

武威文庙景色。摄于2018年3月。

武威文庙景色。摄于2018年3月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摄于2018年3月。
大成殿前面的孔子行教像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摄于2018年3月。
棂星门。
武威文庙正门的传说:自文庙自建成始,那正门的位置就预留好了,用青砖将门墩砌好了。诚如人子未长成,娶媳妇的新房就给他布置好了似的。而且那门宽得令人咂舌,即便十个状元横排着出入,也绰绰有余。只等,状元的喜报快马加鞭,从京城传来,武威人就可以在锣鼓声声里,将那正门推开,盛迎状元。
为盼望这一天的到来,武威人煞费苦心,做了精心设计。正门后便是状元桥,桥下是泮池,而后是棂星门,再后是供奉孔子的大成殿。自南而北,处在一条子午线上,像北京的故宫。可惜,这一天,永远没有等来。等来的是1903年张之洞、袁世凯给慈禧太后的一份“科举一日不废,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,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,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,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,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”的奏折。更等来的是1905年,朝廷废除科举的一道圣谕。自此,武威人做了千百年的状元梦就被一道宫墙永远地封死了。

武威文庙对面的西夏博物馆。博物馆呈回字形,坐东朝西,就建在文庙的旁边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《重修护国寺感应塔》碑即西夏碑。此碑原在大云寺,1927年武威大地震寺院遭毁,此碑就被移置到文庙保存,2001年或因担心石碑被调到兰州的省博、北京的国博,武威则为它专门了修建了一个博物馆“武威西夏博物馆”。
西夏碑,碑首呈半圆形,立于龟趺fū之上,碑通高2.6米,两面分别镌刻有西夏文1820字和汉文1976字,皆为楷书,张政思书并篆额。它是一款功德碑,记述了西夏天祐民安年间因地震而倾斜的感应塔重新维修的事宜。清嘉庆九年(1804年),金石学家张澍shù在家乡武威养病,携友人到大云寺游览,在寺内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,说服僧人后,打开一看,尘封许久的《重修护国寺感应塔》碑重见天日。碑上有“天祐民安”汉字年款及似曾相识的方块字,张澍以此断定此天书为已死亡的西夏文。

2010年3月摄于银川西夏王陵。
西夏文和汉字有着血缘关系,它属表意体系,粗看好似全认识,细看就像天降神符,满目荒然。李元昊在创建西夏国,别出心裁,命大臣野利仁荣创造了这种文字。1908年在居延黑水城遗址发现西夏中文双语字典《蕃汉合时掌中珠》后,人们才知道它的文字构造和字义。
武威雷台汉墓
武威雷台汉墓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、中国旅游标志"铜奔马"的出土地,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据史料记载,雷台为前凉(公元301年─375年)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雷台大门。


进入大门,就看见铜奔马雕塑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沿着大道直行,远远看见复原后的铜车马阵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摄于2016年1月22日

摄于2018年3月。
铜车马阵。唯有凉州歌舞曲,流传天下乐闲人。——《河湟》唐·杜牧

摄于2013年3月。
雷台观。始建于清代,整座观宇修建在晋代筑起的雷台之上,台高 8.5米,南北长106米,东西宽60余米。建筑群由山门、风伯雨师殿、雷祖殿、三星斗姆殿等十余座建筑组成,气势恢弘,飞檐翘壁,极具我国北方民族建筑风格和道教特点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
摄于2018年3月。
建立在雷台汉墓上的道观。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,因在一处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。

摄于2013年3月。
道观下面的汉墓。举世瞩目的铜奔马就在这里出土。

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 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,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,2002年1月被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国(境) 展览文物目录》。

现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铜奔马。

铜奔马——曾命名马踏飞燕、马超龙雀等。历史学家考证,东汉张衡的《东京赋》云:“龙雀蟠pán蜿wān,天马半汉。”《后汉书》也有“明帝至长安,迎娶飞廉并铜马”的记载,故名曰:“马超龙雀”,简称“天马”。选择“铜奔马”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,其涵义是:1、天马行空,逸兴腾飞,无所羁jī缚fù,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。2、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,奋进的象征,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。3、铜奔马的表铜制品,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,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,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。
在2018年6月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8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新闻发布会上,甘肃省文物局局长答复媒体关于“近期社会各方对中国旅游标志图形‘铜奔马’的名称有不少争议”的问题时明确表示:“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‘铜奔马’这一名称,我们认为是科学、准确和规范的,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‘铜奔马’名称”。
远游武威郡,遥望姑臧城。车马相交错,歌吹日纵横。路出玉门关,城接龙城坂。但事弦歌乐,谁道山川远。
相关文章:
为什么要陈列商品(超市商品陈列的重要性)04-01
为什么电脑音箱嗡嗡响(电脑在播放歌曲时有噪音该怎么办?)04-01
为什么不能和情人结婚(男人为什么不娶情人,是因为这样的原因)04-01
热水袋为什么要排气(热水袋里的液体对人体有害吗?液体可以换成水吗)04-01
路由器为什么会坏(建议:路由器附近,千万别放这3样东西)03-31
鲷鱼为什么不能吃(鲷鱼的饮食原则)03-31